可以借用一些媒体的标题,在开头这样写。 从北京教育界传来了重大的消息。
不得不说这是极其重要的教育改革。
但是,问题又发生了。 在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通勤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把房子让给朝阳区的老师,去门头沟交流上课,每天在路上跑来跑去,不现实。 给老师宿舍会带来学校的财政压力,而且对跨地区交流的老师家庭也不公平,从周一到周五他不能照顾房子。
总之,北京市教师交流轮岗,为教师平衡乃至教育平衡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也是打破学区魔咒的重要一步。
有学位的房子,售价越高,越是名牌学校重点学校,有学位的房价越高。 学区在中介人和民间分为等级等级。 要上好学校,就得买昂贵的房间。 即使是建于20世纪50年代设施完全破旧的小房子,天价也是一样的。
毕竟,这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大城市只要还有很多适龄的孩子,学区就永远受欢迎,附着在学区上的所有物质,特别是房子的标价都会上升。
正如我前面所说,好的学校不仅需要持续投资,还需要长时间的浇水。 人们对好学校的需求几乎无法满足。 一种方法是把好学校拥有的资源,比如师资,分散到其他薄弱学校。 就像“掐脖子”。 这是教师交流轮岗的出发点。
学区天花板价格对应好学区,好学校的核心资源被交流剥夺了很多。 理论上,与之相对应的学区房,售价会降一点,或者不会涨太多。 但同时,薄弱学校通过师资配置,获得更好的教师资源,离好学校越来越近,理论上与之相对应的房子也越来越高。
我个人理解,学区房价格下跌并不容易,但上涨很快。 师资均衡乃至教育均衡,总体上有利于目标学区住房上涨。 孩子的学校更好了,房子也高了。 这是大喜。 这样的改革必须支持,但老师们要承受很多成本。
其实我们孩子小的时候,就实行了所谓的派遣制度。 你不知道孩子会用电脑被派往哪个学校。 奇怪的是,10多年20年过去了,好学校依然是好学校,学区房依然是学区房,上涨最激烈的一直是学区房。 恐怕光是一个学区房的想法就能支撑起那个价格吧。
教育的重要原则是公平和平衡。 教育均衡化将提高薄弱学校的水平,但不要指望通过教育改革来消灭优秀学区。 我个人建议,任何城市都应该采取措施保留公认的重点学校名牌学校。 那是每个学生都向往的圣地,是一个需要努力奋斗才能到达的地方。
有优质的学校,就一定有学区房。 我们坚决反对的是狂热的学区房炒作,非理性地将学区房价格抬高到宇宙的高度,扰乱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秩序。
我问了在美国生活的朋友,他回答说哪里都一样,好的学区的房子很贵。 只是,美国好的学区大多主要由房产税提供。
李一戈
1c
发表评论